过去20多年,Andreas Moser先生往来中国已有上百次之多。
1999年加入采埃孚投身商用车领域的他,对于中国经济,尤其是中国商用车领域的发展熟稔于心,不过从2021年接管采埃孚工业技术部以来,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巨变,依然令他感叹。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,已在全球呈现群体性崛起之势。
2025年3月,Moser先生再次造访中国;此行的目的,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远观,而是对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一次“深度游”。
一座又一座世界级工厂,让采埃孚一行人“印象深刻”。依托数字化、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,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正在加速迈向高端装备制造业,“中国制造”正向“中国智造”快速转型,“有些方面超出了西方发达国家。”Moser先生毫不吝惜溢美之词。
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,采埃孚拥有为数众多的拥趸。无论是在德国、中国还是全球,在人们心中,在乘用车、商用车以及工业领域,采埃孚代表着世界顶级的传动技术;自然而然地,搭载采埃孚传动系统和部件的整车,也自带全球高端品质的光环。
在见证并参与推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进步的配套供应商中,采埃孚是最有发言权的。早在30年前,采埃孚集团与柳工集团共同投资组建柳州采埃孚机械有限公司,通过合资工厂不断推进产品线的本地化,并开发出适应中国装载机和平地机市场的变速箱等传动系统部件;与此同时,面向工业领域,尤其是非道路市场,采埃孚不断引进更多新技术,开拓更多新应用。
“但是,面对快速变化、不断成熟的中国市场,这些还远远不够。”此前商用车的职业经历,让Moser先生对中国有了更深的了解,对“中国速度”有了真实的体会。对比中国商用车市场,过去20年,中国非道路机械行业的变化,更加剧烈,也更令人振奋。就工程机械行业而言,中国的体量和规模已稳居世界前列,出口比重迅速攀升,而且产品结构、用户需求、产品技术路线、供应链体系以及国际化进程等,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。
对此,采埃孚将如何应变?未来采埃孚在中国如何更好地对接中国市场,对接“中国速度”?在中国上海的采埃孚集团亚太区总部,采埃孚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、工业技术事业部全球总裁Andreas Moser先生接受了《中国工程机械》的独家专访。
此次访谈,采埃孚传递出很多积极的讯息。在Moser先生看来,采埃孚将长期扎根中国,以技术创新和深度本地化,进一步贴近客户,开创全新价值。

CCM:此次中国之行有哪些新的感受?您对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有哪些新的想法?
Andreas Moser:过去20多年,我往来中国超百次。从第一次来到中国,我们就坚信中国市场的重要性,中国产业发展的速度,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中国在某些领域的发展水平已经超出西方发达国家。此次我们到访了两家制造企业,参观了他们的工厂。在我看来,两家企业的生产工厂是世界一流的,此次中国之行,再次印证了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卓越的制造实力。另一个深刻感受是,中国制造商的整机数字化,特别值得关注。在数字化领域,中国一定程度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。
就电动化而言,中国和西方世界存在较大差异。西方世界认为,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的电动化还比较遥远,而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电动化的渗透率已经接近30%,已经不需要借鉴。但是我认为,在电动化方面,采埃孚与中国制造商,特别是在全球市场、出口市场,仍然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;未来,采埃孚将是中国工程机械电动产品走向世界的重要合作伙伴。
CCM:在中国,尤其是工程机械行业,采埃孚的竞争力和实力体现在哪些方面?
Andreas Moser:在中国,采埃孚无论是工程机械还是农业领域,拥有稳固的客户基础。多年以来,在中国,采埃孚的工程团队,与我们客户的工程团队携手并肩、紧密合作,构建了相互信任、相互认知的的基础。基于这些方面,采埃孚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从零起步,而是已经站在了更高的起点。在全球市场,采埃孚是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“出海”的首选。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市场,尤其是对于当地的终端用户群,采埃孚的部件、变速箱、驱动桥等传动系统解决方案,已是家喻户晓、尽人皆知。我们相信,采埃孚的品牌影响力、全球领先的产品技术、全球化服务体系,将更好地助力中国制造商开拓海外高端市场。
我们很高兴地看到,中国制造商与采埃孚,无论是在服务能力还是在工程能力,正在推进更深层次的联动和融合,接下来在全球范围,我们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,面向不同的区域市场,共同打造本地化的服务体系和工程开发能力。

CCM: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已经拥有世界领先的体量和规模,中国产品正在加速迈向中高端,挺进国际市场。面对这些变化,采埃孚应该如何调整中国战略,适应中国的发展速度?
Andreas Moser:单纯从产品和技术的角度来说,采埃孚与中国客户的需求并没有太大差距。但谈到本地化产品线,即便是中国合资工厂现有的产品线,要满足当下和未来的客户需求,是远远不够的。从全世界进口零部件在中国组装,也并非长久之计。
采埃孚已经明确了行动路线,那就是必须要在中国本地化。目前在中国,我们正在按照采埃孚的标准,加快推进本地化的产品研发。只有在中国进行研发,才能够开发出最贴近当地客户需求的产品。采埃孚已经成功实现了工程机械变速箱和车桥技术的本地化,我们计划在农业机械领域也这样做。
产品的本地化,当然需要本地化的工程团队,同时还需要构建本地化的供应链体系。相信,采埃孚在中国达成了全面本地化的目标,就真正实现了“中国速度”。
CCM:全球尤其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加速技术变革,采埃孚如何助推工程机械电动化、智能化发展?
Andreas Moser:就电动化而言,采埃孚的产品线覆盖了从20千瓦到240千瓦的功率范围,基本覆盖了全系列小型设备和装载机的电动化产品线。电动化系统和部件源自采埃孚集团成熟的技术平台。采埃孚集团内部协同发展,事业部之间优势互补。例如,采埃孚的电机共享了乘用车的技术平台,市场应用量大,具备规模优势,物流成本也更低。
CCM:未来中国产品,如何真正走向欧美发达国家市场?对于走向世界尤其是开拓高端市场的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,您有哪些好的建议?
Andreas Moser: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竞争,产品价格并非首要。
与中国市场不同的是,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成本水平非常高,终端用户无法承担设备停机所带来高额成本,因此通常会选择高可靠性的产品。因此,想要立足欧美高端市场,高质量的产品、优质的供应商伙伴、完善的服务网络,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。
在西方国家市场,对于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,长期来看,首先,品牌非常重要;其次,关注终端用户,也就是机器的使用者;第三,构建本地化的营销服务网络。最后一点也很重要,中国企业走向海外,同样需要本地化,要接地气,入乡随俗。
采埃孚的优势在于,我们理解全球不同地区的市场标准和应用经验,以此推动中国的产品技术,与世界加速融合。
CCM:在您看来,海外市场对于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发生了哪些改变?
Andreas Moser:正如此次到访中国客户工厂所看到的,在智能制造、数字化等先进技术的加持下,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,正在迈向高端化、智能化,产品品质已提升到了新的水平,但全球市场对于中国产品还需要一个品牌认知、客户认同的过程。同时,中国制造企业还需要加深与采埃孚等全球化知名供应商的合作,共同开拓海外市场,满足海外客户需求。
CCM:过去20年,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产品结构不断发生变化,挖掘机、装载机、混凝土机械,起重机械、高空作业机械以及矿山机械等细分产品板块相继崛起。对此,您如何看待?采埃孚创新的解决方案,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?
Andreas Moser:不同于西方国家市场,过去20年,无论是商用车领域,还是工业领域,中国市场持续快速切换增长动力。
为适应“中国速度”,采埃孚集团总部职能逐步前移,释放中国团队的活力,以更快速的市场响应,近距离的交流互动,对应中国客户当下和未来更深度、更广泛的合作。近年来,采埃孚中国团队的牵引力越来越明显。我们的中国团队不断带动集团总部做出快速响应:不仅是我们现在该做什么,还包括未来我们要怎么应对。他们持续推动产品应用方向,推动成本结构优化。
CCM:在您看来,商用车领域的哪些技术和解决方案,未来将在工程机械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?
Andreas Moser:商用车与工程机械天然存在很多相通的技术。例如之前谈到的工程机械电驱动系统部件就来自于商用车应用;又如,采埃孚的多款商用车通用变速箱,经过升级改型,可以投入工程机械应用。
采埃孚的优势在于,我们既拥有商用车领域的成熟应用,同时也拥有工业技术领域的应用,能够将商用车和工业技术应用相结合。例如采埃孚自动变速箱的控制系统,在工业领域工程机械应用量较小,但商用车领域的应用市场至少10倍以上,如果将两者的产品研发放在一起,采埃孚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。
早在2012年,采埃孚就已经注意到中国商用车领域电动化趋势,由此开始大力推动商用车电动化,接下来我们也将加速推动工业技术领域的电动化。
-推荐阅读-

相关推荐: 利勃海尔推出全新 RE 25 M Litronic 铁路挖掘机,创新设计提升施工效率
“`markdown 新闻稿 | 18/02/2025 * 新款 RE 25 M Litronic 铁路挖掘机,作为 25 吨级别的高性能设备,配备静液压铁轨驱动轮和优化的上车结构 * 多项创新:创新的底盘概念、新的上车设计以及采用直观 INTUSI 操作理…